
人们能够学会影响那些通常由身体自动调节的身体机能吗?有些新的科学
认识往往不是预期的,而是在研究其他问题时偶然间获得的。对于约瑟夫·卡米
亚来说也是这样,他在50年代末进行了关于睡眠的研究。当时他发现,在头盖
骨外侧可导出的微弱脑电流在休息的状态下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形式——即所谓
的α波。他想在研究过程中自问,如果他在α波出现时立即告诉测试对象,他们
是否能对某种放松程度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概念。他的一个测试对象在控制脑电
波方面达到了非常高的程度,她甚至都能够发射莫尔斯码(学会切断α波相对容
易,而要加强α波则非常困难)。无论如何,通过条件反射作用来影响生理过程
似乎是可能的,而根据传统认识,生理过程是不受意识控制的。有关生理过程
的数据的通报(或汇报)被称为反馈(英语:Biofeedback)。这是一项技
术,……意思是“用技术手段直接反馈身体信号。目的是学会控制这些生理过
程”。(Bruns & Praun,2002)最早进行今天被称为“反馈”的科学研究
是在1885年。当时俄国的一位医生说,他的一个病人能够“通过完全有意识的
意志力”控制心跳,而且能够把心率每分钟提高到30次。(Tarchanoff,
1885)研究反馈获得的最初成功立即使人欢欣鼓舞,这种方法被运用于4000
多项研究。当然,也有批评的声音。从最初的反馈研究中得知,α波的活力可以
增强,是因为人们把α波的出现直接告诉了测试对象;同时在这种情况下又能达
到高度的放松状态。通过重复最初的实验,研究人员发现,之所以产生当时所
描述的效果,是因为测试对象闭着眼睛非常安静地坐在实验仪器前面;他们得
到的关于脑电波的反馈显然没有对结果产生任何影响。(Plotkin,1979)这
些报告最终使人们冷静了下来,并逐渐认识到最初对反馈的预期太高了。
(Zeier,1997)不过,恰如其分地运用这一方法,还是很有希望取得疗效
的。(Hermann,2002)
虽然借助于反馈这种手段——仅举几例——能降低血压(Na‐kao et al,
2000;Zeier,1997),慢性头痛和偏头痛也能借助这种方法得以减轻,因为
病人能学会控制自己的肌肉(Bruns & Praun,2002;Zeier,1997),相
反,用反馈法治疗背痛的疗效却没有很大的把握(Kr9ner‐Herwig,
2002)。但是,我们必须考虑到,这种疗法总的来说非常昂贵,何况还有比较
便宜的疗法也能取得同样的疗效。
通过鼓励提高行为方式出现的频率
初级鼓励物。在动物试验中大多使用初级鼓励物,就是那些满足动物某种
生物学需求的鼓励物,比如氧气、食物、水、温暖和性。人们往往断言,这些
刺激的鼓励功能无需学习。这种说法——至少对于人类——只说对了一部分,
因为哪些食物具有鼓励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自的文化。中国人心目中的
许多“美食”,会引起大多数欧洲人的反感,甚至恶心。
初级鼓励物原则上虽然能达到显著的效果,但是也有某些不足。比如,如
果把食物或者水给一个当时不饿也不渴的人,那么它们就不会起作用。对于一
个口渴的人来说一杯水无疑具有鼓励物的性质,但是,对于一个刚喝完一瓶水
的人来说,这就不是刺激。
如果仅凭初级鼓励物改变行为,那么,行为发生改变的可能性就非常小;
但是通过学习就将初级鼓励物上升为二级鼓励物。
二级鼓励物。将刺激与初级鼓励物相结合,同样也能获得鼓励物的功能,
人们将这种情况称为二级鼓励物(或称条件反射鼓励物)。比如在一项经典研
究中,黑猩猩学会了用筹码在自动售货机上换取葡萄(Wolfe,1936)。对于
黑猩猩来说,筹码显然具有二级鼓励物的功能,如果将自动售货机设置得远一
些,它们就无法用筹码换到葡萄,它们也愿意通过劳动挣得筹码。黑猩猩甚至
会偷取和积攒筹码。很明显,它们使用筹码就像人们使用钱一样。二级鼓励物
的其他例子还有诸如良好的分数、受到关注、表扬以及赞美。所有这些鼓励物
都可以冠以“正面鼓励”的名称。
正面鼓励。了解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的最好途径就是描述他最早
的一个实验:一只饥饿的老鼠被关在一个斯金纳笼子中。(Skinner,1938)
一开始人们在这只老鼠身上观察到了被桑代克称为尝试—错误行为的行为方
式。这只老鼠迟早也会表现出一种明显无需学习的行为方式:按下眼前的杠
杆。这种操作性行为方式在实验的第一个小时中出现了八次。后来斯金纳改变
了实验条件:从第二个小时起在每次按压杠杆后都会有一个小食丸落进碗里。
因为每次按压都被一个记录器(见插图5.10)记录了下来,所以也可以从记录
中看出,这种操作性行为方式出现的频率在提供食丸后逐渐增加。最后老鼠能
在一小时内按压杠杆300次。这就是学习:某种操作性行为方式出现的频率增
加了。
为了解释观察到的这种行为变化,斯金纳与桑代克一样追溯了行为结果。
由于斯金纳自认为是彻底的行为主义者,所以他避而不谈结果的好坏。相反,
他下了这样的定义:正面鼓励物是一种刺激,这种刺激发生在某种行为方式之
后,并能提高该行为方式出现的频率。如果在动物的行为方式之后发生某种鼓
励物刺激,那么人们也说,它被鼓励了或者得到了鼓励。
正面鼓励和奖赏的区别。鼓励物刺激与在日常用语中所使用的词语“奖
赏”的含义往往是相同的。但是,斯金纳在定义鼓励物刺激时非常谨慎。斯金
纳认为,只有在某种行为方式之后出现的、可测量这种行为方式出现的频率的
刺激,才具有鼓励物的作用。可见,某种作为奖赏设想的措施想要具有鼓励的
性质,某种行为方式必须在给予奖赏以后频繁出现。但什么是鼓励物刺激呢?
一种刺激怎样能使某种作为其后果出现的行为方式以后更为频繁地出现呢?
刺激怎样成为鼓励物?斯金纳的实验仪器是这样设计的,杠杆被每压下一次就
提供一颗食丸。由于此后杠杆会被比较快地重复压下,所以他认为食丸具有鼓
励物的属性。然而,大卫·普雷马克在研究过程中形成了另外一种看法。
(Premack,1959)根据他的看法,斯金纳为老鼠提供食丸,仅仅使老鼠有
机会以某种活动对食丸作出反应。普雷马克断言,在斯金纳的实验中起鼓励物
刺激作用的是动物的进食行为。普雷马克认为,在现实中,动物的一切行为方
式都可以按其出现的频率分成等级,其中最诱人的在最顶层,最不诱人的因此
想要避免的在最底层。普雷马克的原理是:
——出现频率较高的行为方式(比如进食)鼓励出现频率较低的行为方式(比
如按压杠杆);
——某种行为方式的出现频率取决于个体。(Premack,1965)
在某个时间证明的等级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可能改变。他在一项实验中让孩子们
决定,是吃甜食还是玩自动弹球机。(Premack,1959)由于许多测试对象
决定玩弹球机,所以可以得出结论:这种行为的等级高于吃甜食。普雷马克本
来确实可以鼓励吃甜食,因为他鼓励了玩弹球机的机会。然而,他起初并没有
成功地借助甜食来鼓励玩弹球机的频率。不过,只要孩子们过一段时间没有吃
东西,这时情况就会发生变化。他们感觉越来越饿,鼓励物等级的排序就会明
显发生变化,最终能够用吃的机会来鼓励玩弹球机的行为。
|